去查网 logo

南邻

南邻朗读
锦里先生乌角巾,园收芋粟不全贫。
惯看宾客儿童喜,得食阶除鸟雀驯。
秋水才深四五尺,野航恰受两三人。
白沙翠竹江村暮,相对柴门月色新。

杜甫(712-770),字子美,自号少陵野老,世称“杜工部”、“杜少陵”等,汉族,河南府巩县(今河南省巩义市)人,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,杜甫被世人尊为“诗圣”,其诗被称为“诗史”。杜甫与李白合称“李杜”,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“小李杜”区别开来,杜甫与李白又合称“大李杜”。他忧国忧民,人格高尚,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,诗艺精湛,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,影响深远。759-766年间曾居成都,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。...

[注释](1)南临:指杜甫草堂南临朱山人。(2)锦里:指锦江附近的地方。乌角巾:黑色的方巾。(3)芋粟:芋头,板栗。(4)阶除:指台阶和门前庭院。(5)航:小船。

[译文]锦江有一位先生头戴黑色方巾,他的园子里,每年可收许多的芋头和板栗,不能算是穷人。他家常有宾客来,孩子们都习惯了,总是乐呵呵的,鸟雀也常常在台阶上觅食,它们已被驯服了。秋天锦江里的水深不过四五尺,野渡的船只能容下两三个人。天色已晚,江边的白沙滩,翠绿的竹林渐渐笼罩在夜色中,锦里先生把我们送出柴门,此时一轮明月刚刚升起。


距离浣花草堂不远,有位锦里先生,杜甫称之为“《南邻》杜甫 古诗”。在一个秋天的傍晚,杜甫从他家走出,路上,也许是回家以后,写了这首《《南邻》杜甫 古诗》诗。说它是诗吧,却又是画;是用两幅画面组成的一道诗。前半篇展现出来的是一幅山庄访隐图。
到人家作客,这家人家给予杜甫的印象是怎样的呢?诗人首先看到的,主人是位头戴“乌角巾”的山人;进门是个园子,园里种了不少的芋头;栗子也都熟了。说“未全贫”,则这家境况并不富裕。可是从山人和全家的愉快表情中,可以知道他是个安贫乐道之士,很满足于这种朴素的田园生活。说起山人,人们总会连想到隐士的许多怪脾气,但这位山人却不是这样。进了庭院,儿童笑语相迎。原来这家时常有人来往,连孩子们都很好客。阶除上啄食的鸟雀,看人来也不惊飞,因为平时并没有人去惊扰、伤害它们。这气氛是多么和谐、宁静!三、四两句是具体的画图,是一幅形神兼备的绝妙的写意画,连主人耿介而不孤僻,诚恳而又热情的性格都给画出来了。
随着时间的推进,下半篇又换了另一幅江村送别图。“白沙”、“翠竹”,明净无尘,在新月掩映下,意境显得特别清幽。这就是这家人家的外景。由于是“江村”,所以河港纵横,“柴门”外便是一条小河。王嗣奭《杜臆》曰:“‘野航’乃乡村过渡小船,所谓‘一苇杭之’者,故‘恰受两三人’”。杜甫在主人的“相送”下登上了这“野航”;来时,他也是从这儿摆渡的。
从“惯看宾客儿童喜”到“相送柴门月色新”,不难想象,主人是殷勤接待,客人是竟日淹留。中间“具鸡黍”、“话桑麻”这类事情,都略而不写。这是诗人的剪裁,也是画家的选景。
(马茂元)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顾宸曰:《南邻》杜甫 古诗,朱山人也,后有《过朱山人水亭》诗。左思诗:“《南邻》杜甫 古诗击钟罄。”

锦里先生乌角巾①,园收芋栗不全贫②。惯看宾客儿童喜③,得食阶除鸟雀驯④。秋水才深四五尺⑤,野航恰受两三人⑥。白沙翠竹江村暮⑦,相送柴门月色新⑧。

(上四造山人之居,下则喜其同舟送别也。【黄生注】乌角巾与锦里相映带,起语逸致。角巾,隐士之冠。芋栗,野人之食。儿童喜,接人之厚。鸟雀驯,待物之仁。诗善炼格,前段叙事,数层括以四语。后段写景,一意拓为半篇。儿童、鸟雀,用倒装法。秋水、野航,用流对法。)

①《华阳国志》:西城,故锦官城也。锦江,濯其中则鲜明,故命曰锦里。《南史》刘岩隐逸不仕,常著缁衣小乌巾。《通鉴》:范谓王浚曰:“君平吴之日,当角巾归第。”②宋之问诗:“栗芋秋新熟。”《杜臆》:芋栗止于一物,作芋栗,可该园中所产。③陆瑜诗:“姮娥婺女惯相看。”《公孙弘传》:“宾客故人。”《后汉·郭汲传》:有儿童数百迎之,曰:“闻使君到,喜,故来迎。”④《景福殿赋》:“阶除连延。”谢灵运诗:“空庭来鸟雀。”⑤《庄子》:“秋水时至。”《水经注》:大者长四五尺。”⑥【钱笺】山谷云:航,方舟也,当以艇为正,音平声。“方言,云:小舟也。杨慎云:古乐府:“沿江引百丈,一濡多一艇。上水郎担蒿,何时至江陵。”杜诗正用此音也。按《方言》云:舟自关而西谓之船,自关而东或谓之舟,或谓之航。又云:小艒艚,谓之艇。《释名》云:二百斛以上谓之艇。鲁直之改,用修之证,皆臆说也。《萧何世家》:多者两三人。⑦《湘中记》:白沙如霜雪。梁昭明太子《扇赋》:“折翠竹之枝。”⑧吴筠诗:“相送出江浔。”申涵光曰:“秋水才深四五尺,野航恰受两三人。”语疏落而不酸。今人作七律,全无生气,而矫之者又单弱无体裁,读杜诸律,可悟不整为整之妙。

顾宸曰:周折《名义考》云:“园收芋栗未全贫”,与《山衣》诗“呼儿登山收橡栗”同意。芧栗,即,橡栗,乃烁木子也。《庄子。徐无鬼》:先生居山食芧栗。此一说也。王洙云:成都风俗曰:“大饥不饥,蜀有蹲鸥。”《史记》:卓氏曰:“岷山之下,沃野,下有蹲鸱,至死不饥。”注云:大芋也,扬雄《蜀都赋》言“闲蹲鸱之沃野”,又言“傣栗皱发”,则芋栗明为两物。据公他诗云““我恋岷下芋”,又云“尝果皱开”,亦可证。芋栗,皆成都所产矣。且芧栗野生,不待园中收种,而芧栗充饥,乃贫馁之甚者,岂可云“未全贫”乎?后《过《南邻》杜甫 古诗朱山人》诗云“残樽席更移”,其家非藉芧栗以充饥者,还作芧栗为当。
-----------仇兆鳌 《杜诗详注》-----------

《南邻》的诗词大意

锦官城有一位带黑色头巾的隐士,园收集芋粮食不全贫穷。
习惯看宾客儿童喜欢,在房屋台阶上吃食的小鸟也不怕见人。
秋水才能深四五尺,野外渡船刚好坐下两三个人。
白沙翠竹江村晚,相对柴门月色新。
* 此部分翻译来自AI,仅供参考

《南邻》的网友点评


相关诗词推荐

明代:马湘兰
露滋绣萼弄轻寒,把酒同君带笑看。
忆昔汉宫人去远,阿谁今倚玉阑干。
宋代:邵雍
休叹浮生荣与辱,且听终日水潺潺。
遥穿暝霭孤鸿去,横截野烟双鹭还。
佳树排青岩下圃,好峰环翠县前山。
报言名利差轻者,少辍光阴到此间。
唐代:皇甫冉
虽是寻山客,还同慢世人。
读书惟务静,无褐不忧贫。
野色春冬树,鸡声远近邻。
郄公即吾友,合与尔相亲。
唐代:元稹
君弹乌夜啼,我传乐府解古题。
良人在狱妻在闺,官家欲赦乌报妻。
乌前再拜泪如雨,乌作哀声妻暗语。
后人写出乌啼引,吴调哀弦声楚楚。
四五年前作拾遗,谏书不密丞相知。
谪官诏下吏驱遣,身作囚拘妻在远。
归来相见泪如珠,唯说闲宵长拜乌。
君来到舍是乌力,妆点乌盘邀女巫。
今君为我千万弹,乌啼啄啄泪澜澜。
感君此曲有深意,昨日乌啼桐叶坠。
当时为我赛乌人,死葬咸阳原上地。
唐代:崔道融
溪上寒梅初满枝,夜来霜月透芳菲。
清光寂寞思无尽,应待琴尊与解围。

全部查询工具

关于我们免责声明联系我们网站地图最近更新

免责说明:本站为非营利性网站,本站内容全部由《去查网》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冒犯,请联系我们删除。

Copyright © 2020 - 2024 quchaw.com All rights reserved.浙ICP备20019715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