去查网 logo

寄欧阳舍人书

寄欧阳舍人书朗读
巩顿首再拜,舍人先生:去秋人还,蒙赐书及所撰先大父墓碑铭。
反复观诵,感与惭并。
夫铭志之著于世,义近于史,而亦有与史异者。
盖史之于善恶,无所不书,而铭者,盖古之人有功德材行志义之美者,惧后世之不知,则必铭而见之。
或纳于庙,或存于墓,一也。
苟其人之恶,则于铭乎何有?此其所以与史异也。
其辞之作,所以使死者无有所憾,生者得致其严。
而善人喜于见传,则勇于自立;恶人无有所纪,则以愧而惧。
至于通材达识,义烈节士,嘉言善状,皆见于篇,则足为后法。
警劝之道,非近乎史,其将安近? 及世之衰,为人之子孙者,一欲褒扬其亲而不本乎理。
故虽恶人,皆务勒铭,以夸后世。
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,又以其子孙之所请也,书其恶焉,则人情之所不得,于是乎铭始不实。
后之作铭者,常观其人。
苟托之非人,则书之非公与是,则不足以行世而传后。
故千百年来,公卿大夫至于里巷之士,莫不有铭,而传者盖少。
其故非他,托之非人,书之非公与是故也。
然则孰为其人而能尽公与是欤?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,无以为也。
盖有道德者之于恶人,则不受而铭之,于众人则能辨焉。
而人之行,有情善而迹非,有意奸而外淑,有善恶相悬而不可以实指,有实大于名,有名侈于实。
犹之用人,非畜道德者,恶能辨之不惑,议之不徇?不惑不徇,则公且是矣。
而其辞之不工,则世犹不传,于是又在其文章兼胜焉。
故曰,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,岂非然哉! 然畜道德而能文章者,虽或并世而有,亦或数十年或一二百年而有之。
其传之难如此,其遇之难又如此。
若先生之道德文章,固所谓数百年而有者也。
先祖之言行卓卓,幸遇而得铭,其公与是,其传世行后无疑也。
而世之学者,每观传记所书古人之事,至其所可感,则往往衋然不知涕之流落也,况其子孙也哉?况巩也哉?其追睎祖德而思所以传之之繇,则知先生推一赐于巩而及其三世。
其感与报,宜若何而图之? 抑又思若巩之浅薄滞拙,而先生进之,先祖之屯蹶否塞以死,而先生显之,则世之魁闳豪杰不世出之士,其谁不愿进于门?潜遁幽抑之士,其谁不有望于世?善谁不为,而恶谁不愧以惧?为人之父祖者,孰不欲教其子孙?为人之子孙者,孰不欲宠荣其父祖?此数美者,一归于先生。
既拜赐之辱,且敢进其所以然。
所谕世族之次,敢不承教而加详焉?愧甚,不宣。
巩再拜。

曾巩(1019年9月30日-1083年4月30日,天禧三年八月二十五日-元丰六年四月十一日),字子固,世称“南丰先生”。汉族,建昌南丰(今属江西)人,后居临川(今江西抚州市西)。曾致尧之孙,曾易占之子。嘉祐二年(1057)进士。北宋政治家、散文家,“唐宋八大家”之一,为“南丰七曾”(曾巩、曾肇、曾布、曾纡、曾纮、曾协、曾敦)之一。在学术思想和文学事业上贡献卓越。...

《寄欧阳舍人书》曾巩 古诗翻译及注释

翻译
曾巩叩头再次拜上,舍人先生:
去年秋天,我派去的人回来,承蒙您赐予书信及为先祖父撰写墓碑铭。我反复读诵,真是感愧交并。
说到铭志之所以能够著称后世,是因为它的意义与史传相接近,但也有与史传不相同的地方。因为史传对人的善恶都一一加以记载,而碑铭呢,大概是古代功德卓著、才能操行出众,志气道义高尚的人,怕后世人不知道,所以一定要立碑刻铭来显扬自己,有的置于家庙里,有的放置在墓穴中,其用意是一样的。如果那是个恶人,那么有什么好铭刻的呢?这就是碑铭与史传不同的地方。铭文的撰写,为的是使死者没有什么可遗憾,生者借此能表达自己的尊敬之情。行善之人喜欢自己的善行善言流传后世,就积极建立功业;恶人没有什么可记,就会感到惭愧和恐惧。至于博学多才、见识通达的人,忠义英烈、节操高尚之士,他们的美善言行,都能一一表现在碑铭里,这就足以成为后人的楷模。铭文警世劝戒的作用,不与史传相近,那么又与什么相近呢!
到了世风衰微的时候,为人子孙的,一味地只要褒扬他们死去的亲人而不顾事理。所以即使是恶人,都一定要立碑刻铭,用来向后人夸耀。撰写铭文的人既不能推辞不作,又因为死者子孙的一再请托,如果直书死者的恶行,就人情上过不去,这样铭文就开始出现不实之辞。后代要想给死者作碑铭者,应当观察一下作者的为人。如果请托的人不得当,那么他写的铭文必定会不公正,不正确,就不能流行于世,传之后代。所以千百年来,尽管上自公卿大夫下至里巷小民死后都有碑铭,但流传于世的很少。这里没有别的原因,正是请托了不适当的人,撰写的铭文不公正、不正确的缘故。
照这样说来,怎样的人才能做到完全公正与正确呢?我说不是道德高尚文章高明的人是做不到的。因为道德高尚的人对于恶人是不会接受请托而撰写铭文的,对于一般的人也能加以辨别。而人们的品行,有内心善良而事迹不见得好的,有内心奸恶而外表良善的,有善行恶行相差悬殊而很难确指的,有实际大于名望的,有名过其实的。好比用人,如果不是道德高尚的人怎么能辨别清楚而不被迷惑,怎么能议论公允而不徇私情?能不受迷惑,不徇私情,就是公正和实事求是了。但是如果铭文的辞藻不精美,那么依然不能流传于世,因此就要求他的文章也好。所以说不是道德高尚而又工于文章的人是不能写碑志铭文的,难道不是如此吗?
但是道德高尚而又善作文章的人,虽然有时会同时出现,但也许有时几十年甚至一二百年才有一个。因此铭文的流传是如此之难;而遇上理想的作者更是加倍的困难。象先生的道德文章,真正算得上是几百年中才有的。我先祖的言行高尚,有幸遇上先生为其撰写公正而又正确的碑铭,它将流传当代和后世是毫无疑问的。世上的学者,每每阅读传记所载古人事迹的时候,看到感人之处,就常常激动得不知不觉地流下了眼泪,何况是死者的子孙呢?又何况是我曾巩呢?我追怀先祖的德行而想到碑铭所以能传之后世的原因,就知道先生惠赐一篇碑铭将会恩泽及于我家祖孙三代。这感激与报答之情,我应该怎样来表示呢?
我又进一步想到象我这样学识浅薄、才能庸陋的人,先生还提拔鼓励我,我先祖这样命途多乖穷愁潦倒而死的人,先生还写了碑铭来显扬他,那么世上那些俊伟豪杰、世不经见之士,他们谁不愿意拜倒在您的门下?那些潜居山林、穷居退隐之士,他们谁不希望名声流播于世?好事谁不想做,而做恶事谁不感到羞愧恐惧?当父亲、祖父的,谁不想教育好自己的子孙?做子孙的,谁不想使自己的父祖荣耀显扬?这种种美德,应当全归于先生。我荣幸地得到了您的恩赐,并且冒昧地向您陈述自己所以感激的道理。来信所论及的我的家族世系,我怎敢不听从您的教诲而加以研究审核呢?
荣幸之至,书不尽怀,曾巩再拜上。

注释
①铭:在器物上记述事实、功德等的文字。
②通材:兼有多种才能的人。
③勒:刻。
④畜:积聚。
⑤兼胜:都好,同样好。
⑥卓卓:卓著,突出的好。
⑦衋(xì)然:痛苦的样子。
⑧蹶:挫折。
⑨魁闳:高大。

《寄欧阳舍人书》曾巩 古诗创作背景

曾巩十分仰慕欧阳修的道德文章,曾把他与唐代的韩愈相提并论,从二十岁起就与欧阳修建立了亲密的过从关系。公元1046年(宋仁宗庆历六年)夏,曾巩写信请欧阳修为已故的祖父曾致尧作一篇墓碑铭。当年,欧阳修写好《尚书户部郎中赠右谏议大夫曾公神道碑铭》,曾巩即写此信致谢。这封信作于公元1047年(庆历七年),作者29岁。

《寄欧阳舍人书》曾巩 古诗鉴赏

这是一篇独具特色的感谢信,它没有平常的客套,也没有空泛的溢美之辞。而是通过对铭志作用及流传条件的分析。来述说“立言”的社会意义,阐发“文以载道”的主张,表达了对道德文章兼胜的赞许与追求。文章结构谨严,起承转合非常自然。

第一段(起承部分),首先交待写这封信的缘起与观诵墓碑后的总的感受。接着叙及撰写暮志铭的意义。先提出论点“铭志之著于世,义近于史”,然后比较铭、史之异同。先言其异,次言其同。本段借助铭、史对比展开文章,深刻地阐述了铭志的警世作用。

第二段谈今铭“二弊”,首先是不实;其次是“传者盖少”。

第三段,强调立言者的素质是纠除今弊的根本条件。作者提出:“立言者”必须是“畜道德而能文章者”。作者在本段总的提出这个论点,然后再分说,“畜道德”和“能文章”。最后总说: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,岂非然哉!二三段为“转”,最后两段为“合”,从立言者之论,归结至于欧阳修身上,盛誉欧阳修“畜道德而能文章”之贤,深谢欧阳修赐铭之恩。与文章开头呼应。在唐宋八大家当中,曾巩是最重视章法的,在以上所述中,读者可以看到曾巩文章的这一特点,结构十分谨严,内容环环相扣,起承转合,如行云流水。此文可称得上曾巩文章这一方面的典范之作。

《寄欧阳舍人书》的诗词大意

曾巩叩头再拜,舍人先生:去年秋天人返回,承蒙赐书及所撰先祖父墓碑铭。
反复读诵,感与羞愧都。
说到铭志的闻名于世,意思接近于历史,但也有与史不同的。
大概史与善恶,无所不信,而铭的,古代的人有功德才能行志义之美的,害怕后世不知道,就一定要铭记而出现的。
或将在庙,有的存在于墓,一个的。
如果那人的恶行,那么有什么好铭刻的呢?这就是他和史现象。
文章的写作,为了使死者没有什么可遗憾,活着的人能使他们严格。
而善良的人喜欢在被传,那么勇于自立;邪恶人没有什么可记,就会感到惭愧和恐惧。
到通材达识,忠义气节之士,美善情况,都出现在篇,这就足以成为后人的楷模。
警劝之道,不是接近于史,他们将如何接近?时代发展,为人子孙的,一要大力宣扬自己的亲人而不顾事理。
所以即使恶人,都一定要立碑刻铭,以夸耀后世。
立说的人既不能拒绝做的,又因其子孙的所请求的,书的厌恶的地方,是人情所不能,于是乎铭开始不实。
后的作的铭文的,常看他的人。
如果托的不是人,就写的不是你和这,就不足以行世,传之后代。
所以千百年来,公卿大夫到小巷里的人,都有铭文,而流传下来的很少。
这里没有别的,依靠的不是人,写的不是你和这个原因。
那么谁是这个人而不能完全公正和正确呢?这不是道德高尚文章的人,做不到的。
是有道德的人对于恶人,就不接受而铭的,在一般的人也能辨认出来。
而人的行为,有情善而痕迹不是,有意思奸而外表良善,有善恶悬殊而不能用实指,有确实比名,有知名奢侈在实。
好比用人,这不是道德高尚的人,怎么能辨别的不惑,建议的不追求?不迷惑,不追求,那么你又这样了。
而他的言辞不工,那么世界还是不传,于是又在他的文章兼胜了。
说,这不是道德高尚文章的人是做不到的,难道不是这样的吗!但是道德高尚文章的人,虽然有时会同时出现,也有几十年甚至一二百年而存在的。
他的传竟然如此之难,他们遇到的困难又如此。
如果先生的道或文章,本来就是几百年而有问题。
先祖的言行突出,幸遇而得到铭,他的公司与这,其流传后世通行后毫无疑问的。
而当代学者,每次阅读传记所载古人的事,看到感人,则往往衋这样不知不觉地流下了眼泪啊,何况他的子孙呢?何况我呢?他被迫向祖的功德而想用传之后世的原因,就知道先生推一赐于我而和他三代。
这感激与报告,应该怎样来对付他们?我又想到如果我的浅薄滞拙,而他进的,祖先的这样命途以死,而先生明显的,那么世界的俊伟豪杰不世出的人,那些谁不愿意进到门?潜逃忧郁的人,那些谁不有希望于世?好事谁不为,而厌恶谁不感到羞愧恐惧?为人之父祖的,谁不想让自己的子孙?为人子孙的,谁不想自己的父祖恩宠荣耀?这几个美的,一回到先生。
已经领教的侮辱,而且敢进其所以然。
所指示的家族世系,岂敢不接受教育,而更详细的?惭愧得很,不宣。
巩再次。
* 以上翻译来自百度翻译(AI),仅供参考

《寄欧阳舍人书》的网友点评

相关诗词推荐

宋代:邵雍
休叹浮生荣与辱,且听终日水潺潺。
遥穿暝霭孤鸿去,横截野烟双鹭还。
佳树排青岩下圃,好峰环翠县前山。
报言名利差轻者,少辍光阴到此间。
唐代:皇甫冉
虽是寻山客,还同慢世人。
读书惟务静,无褐不忧贫。
野色春冬树,鸡声远近邻。
郄公即吾友,合与尔相亲。
唐代:崔道融
溪上寒梅初满枝,夜来霜月透芳菲。
清光寂寞思无尽,应待琴尊与解围。
明代:马湘兰
露滋绣萼弄轻寒,把酒同君带笑看。
忆昔汉宫人去远,阿谁今倚玉阑干。
唐代:元稹
君弹乌夜啼,我传乐府解古题。
良人在狱妻在闺,官家欲赦乌报妻。
乌前再拜泪如雨,乌作哀声妻暗语。
后人写出乌啼引,吴调哀弦声楚楚。
四五年前作拾遗,谏书不密丞相知。
谪官诏下吏驱遣,身作囚拘妻在远。
归来相见泪如珠,唯说闲宵长拜乌。
君来到舍是乌力,妆点乌盘邀女巫。
今君为我千万弹,乌啼啄啄泪澜澜。
感君此曲有深意,昨日乌啼桐叶坠。
当时为我赛乌人,死葬咸阳原上地。

全部查询工具

关于我们免责声明联系我们网站地图最近更新

免责说明:本站为非营利性网站,本站内容全部由《去查网》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冒犯,请联系我们删除。

Copyright © 2020 - 2024 quchaw.com All rights reserved.浙ICP备20019715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