去查网 logo

营州歌

营州歌朗读
营州少年厌原野,狐裘蒙茸猎城下。
虏酒千钟不醉人,胡儿十岁能骑马。

高适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,世称“高常侍”。 作品收录于《高常侍集》。高适与岑参并称“高岑”,其诗作笔力雄健,气势奔放,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、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。...

《营州歌》高适 古诗翻译及注释

翻译
营州一带的少年习惯在旷野草原上生活,穿着狐皮袍子在城外打猎。
他们即使喝上千杯酒也不会醉倒,这些少数民族的孩子10岁就能骑马奔跑。

注释
⑴营州:唐代东北边塞,治所在今辽宁朝阳。
⑵厌(yàn):同“餍”,饱。这里作饱经、习惯于之意。
⑶狐裘(qiú):用狐狸皮毛做的比较珍贵的大衣,毛向外。
⑷蒙茸(róng):裘毛纷乱的样子。语出《诗经·邶风·旌丘》:“狐裘蒙戎”。“茸”通“戎”。
⑸城下(xià):郊野。
⑹虏(lǔ)酒:指营州当地出产的酒。
⑺千钟(zhōng):极言其多;钟,酒器。
⑻胡儿:指居住在营州一带的奚、契丹少年。

《营州歌》高适 古诗鉴赏

唐代东北边塞营州,原野丛林,水草丰盛,各族杂居,牧猎为生,习尚崇武,风俗犷放。高适这首绝句有似风情速写,富有边塞生活情趣。

从中原的文化观念看,穿着毛茸茸的狐皮袍子在城镇附近的原野上打猎,似乎简直是粗野的儿戏,而在营州,这些却是日常生活,反映了地方风尚。生活在这里的汉、胡各族少年,自幼熏陶于牧猎骑射之风,养就了好酒豪饮的习惯,练成了驭马驰骋的本领。即使是边塞城镇的少年,也浸沉于这样的习尚,培育了这样的性情,不禁要在城镇附近就犷放地打起猎来。诗人正是抓住了这似属儿戏的城下打猎活动的特殊现象,看到了边塞少年神往原野的天真可爱的心灵,粗犷豪放的性情,勇敢崇武的精神,感到新鲜,令人兴奋,十分欣赏。诗中少年形象生动鲜明。“狐裘蒙茸”,见其可爱之态:“千钟不醉”,见其豪放之性:“十岁骑马”,见其勇悍之状。这一切又都展示了典型的边塞生活。

这首绝句的艺术特点是构思上即兴寄情,直抒胸臆;表现上白描直抒,笔墨粗放。诗人仿佛一下子就被那城下少年打猎活动吸引住,好像出口成章地赞扬他们生龙活虎的行为和性格,一气呵成,不假思索。它的细节描写如实而有夸张,少年性格典型而有特点。诗人善于抓住生活现象的本质和特征,并能准确而简炼地表现出来,洋溢着生活气息和浓郁的边塞情调。在唐人边塞诗中,这样热情赞美各族人民生活习尚的作品,实在不多,因而这首绝句显得可贵。

《营州歌》高适 古诗创作背景

唐代东北边塞营州,原野丛林,水草丰盛,各族杂居,牧猎为生,习尚崇武,风俗犷放。高适于天宝中出塞燕赵从军,通过边塞所见所感写成此诗。

《营州歌》的诗词大意

营州一带的少数民族青少年习惯于在原野上生活,狐皮衣细长打猎城下。
虏一千钟酒不醉人人,他们十岁时就学会了骑马。
* 以上翻译来自百度翻译(AI),仅供参考

《营州歌》的网友点评

相关诗词推荐

唐代:崔道融
溪上寒梅初满枝,夜来霜月透芳菲。
清光寂寞思无尽,应待琴尊与解围。
宋代:邵雍
休叹浮生荣与辱,且听终日水潺潺。
遥穿暝霭孤鸿去,横截野烟双鹭还。
佳树排青岩下圃,好峰环翠县前山。
报言名利差轻者,少辍光阴到此间。
唐代:皇甫冉
虽是寻山客,还同慢世人。
读书惟务静,无褐不忧贫。
野色春冬树,鸡声远近邻。
郄公即吾友,合与尔相亲。
明代:马湘兰
露滋绣萼弄轻寒,把酒同君带笑看。
忆昔汉宫人去远,阿谁今倚玉阑干。
唐代:元稹
君弹乌夜啼,我传乐府解古题。
良人在狱妻在闺,官家欲赦乌报妻。
乌前再拜泪如雨,乌作哀声妻暗语。
后人写出乌啼引,吴调哀弦声楚楚。
四五年前作拾遗,谏书不密丞相知。
谪官诏下吏驱遣,身作囚拘妻在远。
归来相见泪如珠,唯说闲宵长拜乌。
君来到舍是乌力,妆点乌盘邀女巫。
今君为我千万弹,乌啼啄啄泪澜澜。
感君此曲有深意,昨日乌啼桐叶坠。
当时为我赛乌人,死葬咸阳原上地。

全部查询工具

关于我们免责声明联系我们网站地图最近更新

免责说明:本站为非营利性网站,本站内容全部由《去查网》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冒犯,请联系我们删除。

Copyright © 2020 - 2024 quchaw.com All rights reserved.浙ICP备20019715号